樂毅者、其先祖曰樂羊。樂羊為魏文侯將、伐取中山、一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。二樂羊死、葬於靈壽、其後子孫因家焉。中山復國、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、三而樂氏後有樂毅。
一正義。今定州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常山。」索隱。地理志常山有靈壽縣、中山桓公所都也。正義。今鎭州靈壽。
三索隱。中山、魏雖滅之、尚不絕祀、故後更複國、至趙武靈王又滅之也。
樂毅賢、好兵、趙人舉之。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、一乃去趙適魏。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、燕昭王怨齊、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。燕國小、辟遠、孫守真按。辟=僻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力不能制、於是屈身下士、先禮郭隗二以招賢者。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、燕王以客禮待之。樂毅辭讓、遂委質為臣、燕昭王以為亞卿、久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趙有沙丘宮、近巨鹿。」
二正義。說苑云。「燕昭王問於隗曰。『寡人地狹民寡、齊人取薊八城、匈奴驅馳樓煩之下。以孤之不肖、得承宗廟、恐社稷危、存之有道乎。』隗曰。『帝者之臣、其名臣、其實師。王者之臣、其名臣、其實友。霸者之臣、其名臣、其實僕。危困國之臣、其名臣、其實虜。今王將自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、則冢役之才至矣。南面聽朝、不失揖讓之理以求臣、則人臣之才至矣。北面等禮、不乘之以勢以求臣、則朋友之才至矣。西面逡巡以求臣、則師傅之才至矣。誠欲與王霸同道、隗請為天下之士開路。』於是常置隗為上客。」
當是時、齊湣王彊、南敗楚相唐眛一於重丘、二西摧三晉於觀津、三遂與三晉擊秦、助趙滅中山、破宋、廣地千餘里。與秦昭王爭重為帝、孫守真按。尊重、同義複詞。已而復歸之。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。湣王自矜、百姓弗堪。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。樂毅對曰。「齊、霸國之餘業也、地大人衆、未易獨攻也。王必欲伐之、莫如與趙及楚、魏。」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、別使連楚、魏、令趙嚪說秦四孫守真按。嚪=啗=啖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、字形結構換聲符。以伐齊之利。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、皆爭合從與燕伐齊。樂毅還報、燕昭王悉起兵、使樂毅為上將軍、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。樂毅於是幷護五趙、楚、韓、魏、燕之兵以伐齊、破之濟西。諸侯兵罷歸、而燕軍樂毅獨追、至於臨菑。齊湣王之敗濟西、亡走、保於莒。樂毅獨留徇齊、齊皆城守。樂毅攻入臨菑、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。燕昭王大說、親至濟上勞軍、行賞饗士、封樂毅於昌國、六號為昌國君。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、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。
一索隱。莫葛反。
二索隱。地理志縣名、屬平原。正義。在冀州城武縣界。
三索隱。地理志觀津、縣名、屬信都、漢初屬淸河也。正義。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啖、進說之意。」索隱。啖音田濫反、字與「啖」字同也。
五索隱。護謂總領之也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齊。」索隱。地理志縣名、屬齊郡。正義。故昌城在淄州淄川縣東北四十里也。
樂毅留徇齊五歲、下齊七十餘城、皆為郡縣以屬燕、唯獨莒、卽墨未服。一會燕昭王死、子立為燕惠王。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、及卽位、齊之田單聞之、乃縱反閒於燕、曰。「齊城不下者兩城耳。然所以不早拔者、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、欲連兵且留齊、南面而王齊。齊之所患、唯恐他將之來。」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、得齊反閒、乃使騎劫二代將、而召樂毅。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、孫守真按。添字還原。不善(樂毅而)代之(以騎劫)。不以樂毅為善故取代之也、非為慰勞也。找對主詞受詞。「善」的受詞是什麼。先抓動詞。善、代。畏誅、遂西降趙。趙封樂毅於觀津、號曰望諸君。三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、齊。孫守真按。1.警=驚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2.動=恫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
一正義。卽墨今萊州。
二索隱。燕將姓名也。
三索隱。望諸、澤名、在齊。蓋趙有之、故號焉。戰國策「望」作「藍」也。
齊田單後與騎劫戰、果設詐誑燕軍、遂破騎劫於卽墨下、而轉戰逐燕、北至河上、一盡復得齊城、而迎襄王於莒、入於臨菑。
一正義。滄德二州之北河
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、以故破軍亡將失齊。又怨樂毅之降趙、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獘以伐燕。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、且謝之曰。「先王舉國而委將軍、將軍為燕破齊、報先王之讎、天下莫不震動、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。會先王弃羣臣、寡人新卽位、左右誤寡人。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、為將軍久暴露於外、故召將軍且休、計事。將軍過聽、孫守真按。過錯、同義複詞。以與寡人有隙、遂捐燕歸趙。將軍自為計則可矣、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。」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。。
臣不佞、不能奉承王命、以順左右之心、恐傷先王之明、有害足下之義、故遁逃走趙。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、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、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、故敢以書對。
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、其功多者賞之、其能當者處之。孫守真按。處置、處分、居處。單字想複詞。故察能而授官者、成功之君也。論行而結交者、立名之士也。臣竊觀先王之舉也、見有高世主之心、一故假節於魏、以身得察於燕。孫守真按。1.上下文、前後文。察、前「察能」、謂以我身得見察、受知(知亦察)於燕也。添字還原+找對主詞。2.觀察、同義複詞、謂觀國之光、燕國也。先王過舉、廁之賓客之中、立之羣臣之上、不謀父兄、二孫守真按。謂乾綱獨斷也。不受親信左右。父兄、文學語言·七星大法。謂至親也、暗喻太子、今惠王。不謀、不問、不顧慮也。亦七星大法·五官會通爾。以為亞卿。臣竊不自知、自以為奉令承敎、可幸無罪、故受令而不辭。
一正義。樂毅見燕昭王有自高尊世上人主之心、故假魏節使燕。
二正義。杜預云。「父兄、同姓羣臣也。」
先王命之曰。「我有積怨深怒於齊、孫守真按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積、深。深厚、深重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不量輕弱、而欲以齊為事。」臣曰。「夫齊、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。練於兵甲、習於戰攻。王若欲伐之、必與天下圖之。與天下圖之、莫若結於趙。且又淮北、宋地、楚魏之所欲也、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、齊可大破也。」先王以為然、具符節南使臣於趙。顧反命、孫守真按。反=返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起兵擊齊。以天之道、先王之靈、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。一濟上之軍受命擊齊、大敗齊人。輕卒銳兵、長驅至國。齊王遁而走莒、僅以身免。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。齊器設於寧台、二大呂陳於元英、三故鼎反乎磿室、四薊丘之植植於汶篁、五自五伯已來、功未有及先王者也。先王以為慊於志、六孫守真按。慊=愜、字形結構換聲符。故裂地而封之、使得比小國諸侯。臣竊不自知、自以為奉命承敎、可幸無罪、是以受命不辭。
一正義。濟上在濟水之上。
二索隱。燕台也。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燕元英、磿室二宮、皆燕宮、在幽州薊縣西四里寧台之下。」
三索隱。大呂、齊鍾名。元英、燕宮殿名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磿、歷也。」索隱。燕鼎前輸於齊、今反入於磿室。磿室亦宮名、戰國策作「歷室」也。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歷室、燕宮名也。」高誘云。「燕噲亂、齊伐燕、殺噲、得鼎、今反歸燕故鼎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竹田曰篁。謂燕之疆界移於齊之汶水。」索隱。薊丘、燕所都之地也。言燕之薊丘所植、皆植齊王汶上之竹也。徐注非也。 正義。幽州、薊地西北隅有薊丘。又汶水源出兗州博城縣東北原山、西南入泲。
六索隱。按。慊音苦簟反。作「嗛」、嗛者、常慊然而不愜其志也。
臣聞賢聖之君、功立而不廢、故著於春秋。蚤知之士、名成而不毀、故稱於後世。若先王之報怨雪恥、夷萬乘之彊國、收八百歲之蓄積、及至弃羣臣之日、餘敎未衰、執政任事之臣、修法令、愼庶孽、施及乎萌隸、孫守真按。萌=氓、字形結構換聲符。明⇌亡。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艹民。皆可以敎後世。
臣聞之、善作者不必善成、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「述而不作、創作」之作。開創、同義複詞。善始者不必善終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、而吳王遠跡至郢。夫差弗是也、賜之鴟夷而浮之江。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、故沈子胥而不悔。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、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。一
一索隱。言子胥懷恨、故雖投江而神不化、猶為波濤之神也。
夫免身立功、以明先王之迹、臣之上計也。離毀辱之誹謗、一墮先王之名、二臣之所大恐也。臨不測之罪、以幸為利、義之所不敢出也。三
一索隱。誹音方味反。
二索隱。墮音許規反。
三索隱。謂旣臨不測之罪、以幸免為利、今我仍義先王之恩、雖身托外國、而心亦不敢出也。
臣聞古之君子、交絕不出惡聲。一忠臣去國、不絜其名。二孫守真按。絜=潔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猶云「受、吝、惜」也。所謂愛惜羽毛也。臣雖不佞、三數奉敎於君子矣。四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、不察疏遠之行、故敢獻書以聞、唯君王之留意焉。五
一正義。言君子之人、交絕不說己長而談彼短。
二索隱。言忠臣去離本國、不自潔其名、云己無罪、故禮曰「大夫去其國、不說人以無罪」是也。正義。言不潔己名行而咎於君、若箕子不忍言殷惡是也。
三索隱。不佞猶不才也。
四索隱。上「數」音朔。言我已數經奉敎令於君子。君子卽識禮之人。謂己在外、猶云己罪、不說王之有非、故下云「不察疏遠之行」、斯亦忠臣之節也。
五集解。夏侯玄曰。「觀樂生遺燕惠王書、其殆庶乎知機合道、以禮始終者與。又其喻昭王曰。『伊尹放太甲而不疑、太甲受放而不怨、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。』夫欲極道德之量、務以天下為心者、必致其主於盛隆、合其趣於先王、苟君臣同符、則大業定矣。於斯時也、樂生之志、千載一遇。夫千載一遇之世、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、豈其局跡當時、止於兼並而已哉。夫兼並者、非樂生之所屑。強燕而廢道、又非樂生之所求。不屑苟利、心無近事、不求小成、斯意兼天下者也。則舉齊之事、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。夫討齊以明燕王之義、此兵不興於為利矣。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、此仁心著於遐邇矣。舉國不謀其功、除暴不以威力、此至德全於天下矣。邁全德以率列國、則幾於湯武之事矣。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、收民明信以待其獘、將使卽墨、莒人顧仇其上、願釋干戈賴我、猶親善守之、智無所施之。然則求仁得仁、卽墨大夫之義。仕窮則徙、微子適周之道。開彌廣之路、以待田單之徒。長容善之風、以申齊士之志。使夫忠者遂節、勇者義著、昭之東海、屬之華裔、我澤如春、民應如草、道光宇宙、賢智托心、鄰國傾慕、四海延頸、思戴燕主、仰望風聲、二城必從、則王業隆矣。雖淹留於兩邑、乃致速於天下也。不幸之變、世所不圖、敗於垂成、時運固然。若乃逼之以威、劫之以兵、攻取之事、求欲速之功、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下、奓殺傷之殘以示四海之人、是縱暴易亂以成其私、鄰國望之、其猶豺虎。旣大墮稱兵之義、而喪濟溺之仁、且虧齊士之節、廢廉善之風、掩宏通之度、棄王德之隆、雖二城幾於可拔、霸王之事逝其遠矣。然則燕雖兼齊、其與世主何以殊哉。其與鄰國可以相傾。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、顧城拔而業乖也。豈不慮不速之致變哉、顧業乖與變同。繇是觀之、樂生之不屠二城、未可量也。」
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閒一為昌國君。而樂毅往來復通燕、燕、趙以為客卿。樂毅卒於趙。二
一索隱。音紀閒反、樂毅之子也。
二集解。張華曰。「望諸君冢在邯鄲西數里。」
樂閒居燕三十餘年、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、一孫守真按。原文「喜」缺加私名號。欲攻趙、而問昌國君樂閒。樂閒曰。「趙、四戰之國也、二其民習兵、伐之不可。」燕王不聽、遂伐趙。趙使廉頗擊之、大破栗腹之軍於鄗、禽栗腹、樂乘。樂乘者、樂閒之宗也。於是樂閒奔趙、趙遂圍燕。燕重割地以與趙和、孫守真按。上下文、前後文、對錯問題,回到二作。由下文重禮以和可知此重讀輕重之重。分量重大也。此云割地、下云賠款也。趙乃解而去。
一索隱。栗、姓。腹、名也。漢有栗姬。
二索隱。言趙數距四方之敵、故云「四戰之國」。正義。東鄰燕、齊、西邊秦、樓煩、南界韓、魏、北迫匈奴。
燕王恨不用樂閒、樂閒旣在趙、乃遺樂閒書曰。「紂之時、箕子不用、犯諫不怠、以冀其聽。商容不達、身祇辱焉、以冀其變。及民志不入、獄囚自出、一然後二子退隱。故紂負桀暴之累、二子不失忠聖之名。何者。其憂患之盡矣。今寡人雖愚、不若紂之暴也。燕民雖亂、不若殷民之甚也。室有語、不相盡、以告鄰里。二孫守真按。、單字想複詞。同室操戈室、謂燕也。鄰里、喻趙也。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也。不相盡者、吵架鬥嘴不相傾聽也。添字還原。室有語、不相盡、以(其語)告鄰里。文學語言·七星大法。二者、寡人不為君取也。」三孫守真按。二者、愚謂其一謂不如箕子、商容也、其二則「室有語……」者。
一索隱。民志不入謂國亂而人離心向外、故云「不入」。又獄囚自出、是政亂而士師不為守法也。
二正義。言家室有忿爭不決、必告鄰里、今故以書相告也。
三正義。二者、謂燕君未如紂、燕民未如殷民。復相告子反燕以疑君民之惡、是寡人不為君取之。
樂閒、樂乘怨燕不聽其計、二人卒留趙。趙封樂乘為武襄君一。
一索隱。樂乘、樂毅之宗人也。
其明年、樂乘、廉頗為趙圍燕、燕重禮以和、乃解。後五歲、趙孝成王卒。襄王使樂乘代廉頗。廉頗攻樂乘、樂乘走、廉頗亡入魏。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。
其後二十餘年、高帝過趙、問。「樂毅有後世乎。」對曰。「有樂叔。」高帝封之樂卿、一號曰華成君。華成君、樂毅之孫也。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、樂臣公、二趙且為秦所滅、亡之齊高密。樂臣公善修黃帝、老子之言、顯聞於齊、稱賢師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北新城。」 正義。地理志云信都有樂卿縣。
二集解。一作「巨公」。
太史公曰。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、未嘗不廢書而泣也。樂臣公學黃帝、老子、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、不知其所出。河上丈人敎安期生、安期生敎毛翕公、毛翕公敎樂瑕公、樂瑕公敎樂臣公、一樂臣公敎蓋公。二蓋公敎於齊高密、膠西、為曹相國師。
一索隱。本亦作「巨公」也。
二索隱。蓋音古闔反。蓋公、史不記名。
索隱述贊。昌國忠讜、人臣所無。連兵五國、濟西為墟。燕王受閒、空聞報書。義士慷慨、明君軾閭。閒、乘繼將、芳規不渝。